#房仲小知識

主題: 抗震工法大解析
台灣自921大地震後,內政部營建署頒布了新的《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》,根據條例規定自此後新的建築物至少要達到三個耐震標準:小震不壞(震度5弱)、中震可修(震度5強)、大震不倒(震度6弱),而耐震不是代表房子遇震後仍完好無缺,而是房子雖然可能會龜裂或部分損毀,但整體結構仍算完整並且是”可以修復”的狀態,已達到人員可以安全離開的標準。那麼以下就為各位介紹各種抗震工法的差異~

耐震建築
又稱為抗震,指的是按照一般建築規畫施作,不使用其他輔助結構,靠的是強化建物結構(如:樑、柱、牆面)以本體剛度與韌性來吸收地震能量的建築工法,是最簡單且成本最低的建築工法。遇震後,建築結構有可能會損傷,但建物倒塌的可能性低,可是由於僅靠結構本體來吸收地震能量,震度越往上傳達加速度越快,因此樓層越高搖晃程度越大。

制震建築
又稱減震,建物設置有減震裝置(阻尼器)或制震壁,來分散並輔助消化地震能量帶來的衝擊力,減輕主結構的負擔,可減少建物位移、變形或破裂的可能。抗震性優於耐震建築,且既存建築也能夠過加裝此減震裝置來加強抗震性,缺點就是設置阻尼器較占空間,也會多出定期檢驗與維修的費用。

免震建築
又稱隔震,是指在建物下方,主建物與地基之間安裝一種隔震裝置(隔離器),將建物與地面隔開,來隔絕大部分能量,剩餘能量由主結構吸收,達到遇震時建物本體僅緩緩水平位移的效果。是施工難度以及成本最高的建築工法,不適用於地質軟弱的地盤,隔震裝置為機械設備,定期維護管理費用也相當高昂。